香溪河生态系统实验站(以下简称香溪河站)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为落实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在长江流域重点部署建设的野外站,也是我国首个系统观测“流域-河流-水生生物”多尺度流域生态结构与过程的综合性野外台站。
香溪河站紧密围绕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需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的生态文明思想,以三峡库区典型流域香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流域层次的生态环境监测。通过长期观测与研究,揭示流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阐明流域生态系统过程、格局的相互关系及尺度相关性。致力于服务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支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三峡库区及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研究与战略规划提供长期、连续、可靠的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持。
香溪河站建于1999年,位于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占地面积178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088平方米,并已获得不动产权证书。站内配备有气象、水文、水质、水生态等领域的观测与研究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以及标准化实验室、标本库和数据处理中心,能够满足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的全链条科研需求。该站入选了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名单(第一批)、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以及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长江中游(湖北宜昌)部级监测站,还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科教基地,湖北省水库、河流生态及流域生态系统中德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全球变化与淡水生态系统”中德合作研究中心。
香溪河站严格参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监测指标和规范,以香溪河流域为核心,辐射整个三峡库区,构建了涵盖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水生生物、流域特征等共100余项指标的观测网络。设有各类频次观测样点共计250余个,累积形成各类观测数据记录过亿条,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记录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生态系统变化最完整、最详实的科学资料。累计发表600余篇SCI论文,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200余项,获得总经费8000余万。
香溪河站拥有包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海外优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各类专业研究和技术支撑人员25人,学科背景涵盖流域生态学、水生生物学、环境科学、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生态信息学等多个领域,在全国河流(水库)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香溪河站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其长期观测数据已接入“长江模拟器”平台,面向全国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开放共享,支撑长江全流域的水生态评估、国家公园规划及重大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站长:徐军
副站长:叶麟、王岚
香溪河站一览
中国科学院领导视察香溪河站
香溪河站原位实验场
工作人员日常采样
监测数据已接入长江模拟器并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