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时隔6年科学家再度全面考察生存状况 长江“国宝”江豚现已濒危
科考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介绍,此次考察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科考人员主要由中科院水生所、WWF、豚类保护区和渔政管理部门,以及志愿者代表组成。将用目视、声学、鱼探仪以及水质采样等方式,沿宜昌、武汉、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1700公里江段,包括洞庭湖、鄱阳湖进行考察,从而得出长江江豚最新的数量以及生存的分布图,以探讨对江豚生存的最新威胁,并再次寻找白鱀豚。
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在地球上生存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属中国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6年前,中、美、英等6国科学家组成“长江淡水豚科考调查组”在长江1700公里的江段寻找白鱀豚,最后得出结论:白鱀豚功能性灭绝,江豚数量锐减,仅剩1800头左右,数量少于大熊猫。并警告说,长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标准。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旗舰物种,江豚生存现状直观反映了长江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白鱀豚的长江,不能再失去江豚了!”科考队考察技术组组长、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希望这次的淡水豚调查结果能为农业部即将出台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提供最新、全面的基础数据支持。
生存环境恶化不容忽视
“考察所采用的方法和路线与2006年基本一致。”王丁告诉记者,“在干流考察启动前,科考队在10月底对长江仅剩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进行了预考察,这里是江豚主要活动范围。对两湖区域的考察初步发现,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和2006年考察结果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这说明江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长江江豚死亡记录总数已达39头。“长江干流的考察,预计结果同样不容乐观。”王丁表示,“除了关注江豚种群数量和分布变化,此次科考也将对长江渔业资源、水质等进行同步考察。初步结果预计在12月中下旬公布,完整报告明年3月公布。”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肖放副主任表示,目前长江江豚保护状况是“形势严峻、步履艰辛、责任重大、尚有希望”。WWF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建议,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江现状的情况下,要通过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保住江豚种群。
王克雄介绍,目前,中科院水生所正在修订、完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计划建议从自然种群和栖息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繁殖研究三管齐下,全面加强对江豚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志愿者积极加入拯救队伍
此次长江江豚科考队里面有8名志愿者,他们均为大学生或民间人士,没有科考经验。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通过专家授课、实地演练等方式进行集训,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先进的探测仪器和相关设备。
28岁的志愿者余军是浙江衢州一家建材厂老板,关注江豚由来已久,由于大学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再加上具有相关户外经历,余军入选志愿者。集训结束后他和其他科考人员赶往鄱阳湖主湖区开始预科考任务。“看见不少江豚在鄱阳湖水域自由游走时,我们都发自内心地高兴。”他说。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于小龙(本报武汉11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