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豚过“百岁”

 

    “旋转、跳跃,我吃条鱼……”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的一头小江豚“萌”化了大家的心。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而且开始频繁地出现捕鱼行为。 

    910日,白鳍豚馆为这头出生100天的雄性小江豚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祝愿小家伙健康成长。 

    活动虽然简单,但其背后的意义却非同寻常——这是自2005年中科院水生所成功繁殖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以来,成活的第二头小江豚。 

    “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这头小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说。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特有珍稀鲸类动物。过去40年来,中科院水生所创建了长江豚类保护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我国长江豚类保护区建设、自然迁地保护种群建设和管理等实践活动,成为我国长江豚类保护最主要的技术支撑力量。 

    尤其在江豚迁地保护方面,在早期,鲸类迁地保护理论曾饱受争议,但研究所科研人员顶住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巨大压力,力排众议,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道,推动天鹅洲故道江豚迁地保护。该工作曾获200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此次“喜当妈”的江豚就是2011年科研人员从鄱阳湖引进的,这头名叫“福七”的雌性江豚今年9岁。20178月,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然后通过孕酮激素检测进一步确认。 

    之后,福七的“待遇”全面升级。 

    “我们准备了它最喜欢吃的小鲤鱼搭配精挑细选的鲹鲦鱼,同时还为它在繁殖厅新装修了‘产房’,并定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状况。”白鳍豚馆训练员主管王超群说,他具体负责福七的孕期护理。 

    进入妊娠后期,科研人员对福七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除了定期的B超检查,每天还对它的摄食量变化、腹部胎儿体位、生殖裂区域变化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和评估。 

    201861日,福七进食明显减少,游动缓慢,而且多有漂浮行为,训练团队立刻加强了对福七的观察。62日凌晨11分,正在值班观察的王超群发现福七生殖孔有黄色膜状胎衣露出,确认分娩已经启动,随即通知3名护理人员到位,启动分娩观察护理预案。 

    459分,福七突然快速游动,随后发现幼豚的尾页露出;52分,幼豚双侧尾页露出;625分母豚安静地漂浮于水面,并持续勾尾,幼豚慢慢娩出。 

    然而就在这时,惊险的一幕出现了。与其他母豚分娩行为截然不同的是,可能福七生产时太过平静,脐带没能自动断开,小江豚受到脐带的拉扯,不能自动出水呼吸。 

    情急之下,王超群和另一位训练员王致远马上跳下水,用手将小江豚轻轻托起,这时脐带才最终断开,新生幼豚得以出水,呼吸到第一口新鲜空气。 

    通过与母豚体长的比例估算,判断新生江豚体长约为75厘米,估计体重为6.5千克,是一个健壮的“小男宝”。 

    “小家伙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方向感还不强,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王致远说,“尽管这是福七第一次生宝宝,但它表现得很从容,不等我们游出饲养池,它就开始积极带领并保护小江豚游动,极力避免小江豚撞到池壁。” 

    1424分,福七将胎盘完整娩出,至此,整个分娩过程顺利结束。 

    在妈妈的带领下,小江豚很快就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不再撞墙了。两个小时后,科研人员开始观察到幼豚用吻部在妈妈腹部频繁寻找乳头的行为,但是直到晚上2352分,科研人员才首次观察并确认幼豚吃到母乳,小江豚度过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小江豚前3个月生长非常迅速,营养需求也越来越大。1个月后,小江豚的行为越来越丰富,开始表现出吐水、捕鱼、跳跃、追逐等多种行为。 

    “813日,小江豚吃到自己捕捉的第一条小鱼。我们喂妈妈的时候,它还会主动向训练员要鱼吃,有时候还会抢妈妈的鱼吃。”王超群说。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江豚的种群维护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看着这头小江豚一天天强壮、独立起来,还有比这更让数十年来为江豚保护矢志不渝的科学家感到欣慰的事情吗?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8-09-12 1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