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是 再相逢——你好,阿宝!
“阿宝”是一头雄性长江江豚。2004年,阿宝从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鹅洲保护区)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以下简称白鱀豚馆),与我们朝夕相处了近7年。2011年它又回到了天鹅洲保护区。2015年11月,我们和它在保护区重逢。并且通过遗传谱系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阿宝已经子孙满堂,成了四代同堂的大家长。可以说,阿宝见证了我国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和迁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尝试和巨大进步。我们与阿宝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
缘起
长江曾经生活着两种淡水豚:白鱀豚和长江江豚。令人痛惜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而长江江豚也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目前,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保种”时刻,而加强人工繁殖研究并建立新的迁地保护种群被认为是长江江豚保种拯救行动计划中最重要、最紧迫,也是最有效的两项保护措施。
天鹅洲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于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由水生所担任技术支撑。多年来,在水生所的积极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天鹅洲保护区已成为长江江豚自然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1996年,水生所白鱀豚馆开始饲养长江江豚。当时白鱀豚馆共饲养有1雄2雌3头江豚,但成年之后雌豚一直没能受孕。2004年10月,天鹅洲保护区委托水生所对保护区开展江豚种群普查。我们决定借此机会,从保护区引入一头成年雄性江豚,参与到白鱀豚馆的江豚人工繁殖项目。这头雄豚就是后来的阿宝。
根据体长估算,阿宝当时约七八岁,已经性成熟。它在天鹅洲保护区网箱内暂养两周后就适应了人工投喂饵料鱼,表现出众,也不怎么怕人。经过综合评估,我们认为阿宝适合人工饲养条件。接下来就是极具挑战的运输工作。当时的道路交通和江豚运输条件都还比较落后。从天鹅洲保护区到水生所白鱀豚馆有近6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把阿宝转移到担架布上,将其放入铺有海绵的运输水箱中。期间,我们一直监测阿宝的呼吸和身体反应。幸运的是,整个运输过程很顺利,阿宝如约而至。初来乍到,我们将阿宝暂时放到白鱀豚馆内一个副养池里,它可以通过栅栏与主养池内的其它3头江豚“搭讪”。
呵呵,偶也能跳!(王超群拍摄于白鱀豚馆)
喜当爹?
2004年10月31日,阿宝正式开始了在白鱀豚馆的人工饲养生活。经过半年的饲养训练后,我们把阿宝与其它3头江豚合在一起。江豚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很快,阿宝就跟3个同伴打成了一片。
接着,我们就确认了一个好消息:雌豚晶晶怀孕了!这是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第一次成功受孕。我们愿意相信这是阿宝带来的好福气。
2005年7月5日,小江豚淘淘出生了,这是世界上人工饲养环境下通过自然交配成功繁殖的第一头长江江豚。亲子鉴定结果显示,淘淘的爸爸是另外一头雄豚阿福。接下来5年里,白鱀豚馆相继有3头小江豚出生,但这些小豚跟阿宝均没有血缘关系。
这时候,我们开始担心阿宝在人工饲养繁殖群体中的作用。恰巧,当时我们正准备开展一项软释放技术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生活的江豚能否再次适应自然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决定尝试将阿宝重新放归天鹅洲故道。
瞧瞧,我的微笑不迷人吗?(水生所鲸类学科组供图,摄于白鱀豚馆)
离别
对于人工饲养的高等动物来说,再次回到自然环境是一次严峻的生存考验。我们也很担心:阿宝在人工环境下生活了6年多,每天饭来张口,它捕捉活鱼的本领退化没有?还能不能与其他野生江豚合群?
2011年,我们对阿宝的野化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分四个阶段逐步进行:白鱀豚馆内的活鱼饲喂驯化、天鹅洲网箱内的饲喂驯化、天鹅洲大围栏的适应驯化以及释放监测。
人工环境下,江豚吃的主要是冰冻鱼,这与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食物来源完全不同。于是,2011年3月,我们开始尝试给馆内的阿宝投喂活鱼。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适应驯化,阿宝向我们展现了捕捉活鱼的天赋。
4月9日,我们将阿宝运往天鹅洲保护区,在那里的网箱内进行第二个阶段的适应驯化。为了让阿宝得到充足的营养并维持良好体能,我们在饲喂活鱼的同时也给它吃冰鲜鱼。这个过程非常顺利,仅持续了两个星期。
随后,我们将阿宝释放到保护区一个提前建好的大围栏中。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小型鱼类可以自由进出,围栏内的小鱼非常多。在围栏适应驯化阶段,我们最开始也是人工饲喂新鲜的饵料鱼。但是阿宝很快就不再靠近饲养员了——它更喜欢自己捕鱼的成就感。我们既高兴又有些惆怅,因为这意味着阿宝离开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一个半月后,我们给阿宝做了最后一次体检,确认它的体重、血液等各项指标完全正常后,我们给阿宝安装了永久性的体内微型芯片,这是它的身份证。6月1日,是它重回保护区的日子。围栏打开后,阿宝游出一段距离,似乎想起什么,又转身游进围栏转了一圈,依依不舍地环视这个新家。最终,它还是离开了围栏。几次出水后,阿宝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阿宝的软释放过程非常成功,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我们并不能实时监测到它的活动情况。所以我们也在担心,阿宝能否真正适应野外的生存环境?我们是否还能再见?7年的朝夕相处中,阿宝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们看着它慢慢成长,并目送它的背影渐行渐远,也切身体会到了“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牵挂。
再相逢
2015年11月,天鹅洲保护区委托我们对保护区里的江豚进行一次全面的种群普查。我们多么期待在这次普查活动中能见到阿宝啊!但是心里更多的是忐忑。毕竟距上次软释放已经过去4年半,阿宝也应该十八九岁了,算是老年豚了。
11月20日,这一天的捕豚体检工作顺利进行着。第八头江豚起水了,由于它个子比较大,尾巴露在担架布外面,尾巴上一个熟悉的疤痕立即引起我们的注意——是阿宝?!通过扫标仪确认芯片号码尾数为4448,这就是我们的阿宝啊!大家都激动起来,仿佛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一般。阿宝依然胖胖的、憨憨的,整个体检过程也很配合。难道它也认出了熟悉的面孔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们很想知道,它是否还记得在白鱀豚馆将近7年的人工饲养生活?是否记得我们这些与它朝夕相处的朋友们?
2015年11月,水生所科研人员在天鹅洲与“阿宝”喜相逢!(王小强摄)
之后,我们对天鹅洲保护区里的迁地保护江豚种群开展了亲子鉴定研究并构建了遗传谱系。研究结果让我们欣喜无比——我们的阿宝在天鹅洲已经四世同堂!阿宝于2004年离开天鹅洲保护区之前至少产生了3个子代,2011年回到保护区后又至少产生了2个子代。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它2004年离开保护区之前繁育的3个子代至少给它生了十个孙子(女)和2个曾孙,从而实现了儿孙满堂!
这就是我们与阿宝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人工饲养的江豚通过科学的逆向适应驯化,完全可以再次适应自然环境。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长江江豚的保种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目前,阿宝还生活在天鹅洲保护区。将来,我们计划将迁地保护区中的江豚重新引入长江。但是,阿宝可能已经没有机会回到长江了,因为它已经20多岁了,接近江豚寿命的上限,而长江的生态环境在短期内还无法满足迁地保护江豚回归原始栖息地的要求,这可能也将成为阿宝此生最大的遗憾!
即便我们已经证明,经长期人工饲养的江豚能够再次适应自然环境,但是生活在保护区的“阿宝们”能否真正适应长江的自然环境?它们能否机智应对各大型运输船、渔船和有害渔具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干扰?
我们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前路漫漫
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远离我们了!伴随着危机而来的是责任,作为地球村的子民,我们有责任尽自己所能帮助改善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目前我们采取的一些措施,特别是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工作,已经为江豚的“保种”工程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然而,长江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还要寄希望于长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这可能还需要数十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长江生态和长江江豚的命运,因为这是大自然给予中华民族的无价恩赐,也是我们可能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我们也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长江生态保护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和重视,我们最终能够携手留住江豚美丽的微笑!
(长江江豚阿宝的故事原文2017年1月发表于《大自然》杂志,本文系原文精简版,图片略有调整。)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