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理论创立者——倪达书先生
倪达书(1907.8.22-1992.8.25),江苏无锡人。原生动物学家、鱼类养殖学家、鱼病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在原生动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被国际原生动物学家协会授予终身名誉会员称号。开创中国鱼病学研究领域,针对我国已发现的近百种鱼病,提出一整套防治方法,主编《草鱼生物学与疾病》。改革池塘养鱼制度,创立了稻鱼共生理论,主编《稻田养鱼的理论与实践》。今年是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
在我国传统农业历史上,稻田养鱼主要是利用稻田水体饲养少量食用鱼。由于缺少科学的指导,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作用也不大,所以未引起稻作和养鱼专家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倪达书就开始对传统的稻田养鱼进行总结,在《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第一版,1961)中撰写了“稻田养鱼”一章,并在《人民日报》、《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提倡稻田养鱼。
1972年,倪达书到武汉市东西湖养殖场农业队进行实验。经过3年的试验研究,每亩养鱼稻田增产稻谷8%~43.7%,实现了稻鱼共生、以鱼促稻的设想。
倪达书(中间戴眼镜者)在查看稻田养鱼情况
随着实践的深入,倪达书逐渐认识到稻鱼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为了探究这一生态功能,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0年初,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支持下,73岁高龄的倪达书奔赴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桃源试验站,亲自选定稻田养鱼的试验基地,进行“稻田养草鱼种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他还多次深入到湖北省黄陂、黄冈、红安等县实地指导。
倪达书在查看稻田养鱼情况
倪达书(左二)等考察稻田养鱼情况
1983年9月,该成果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成果鉴定,并获得当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该成果正式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并系统阐述了稻田养草鱼的三大生态功能。一是促稻增产。早稻小区正交对比试验结果,平均增产7.8%±4.5%;大田示范对比结果,增产幅度在4%~25%之间,平均为10%以上。二是提高鱼种质量。每亩稻田能收获优质草鱼种350尾以上,同时减少孑孓滋生。三是节约劳力。稻田养鱼可节省稻农在耕种过程中的除草、灭蚊等劳动。
通过农渔结合的研究,制定了稻田养鱼的技术操作规程,确定了稻鱼配套的几种形式,并进行了农渔结合试点,解决了稻鱼矛盾,妥善地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生产,在稻田养鱼生产实践上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此前,倪达书还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国家水产总局把稻田养鱼技术下达到各地的水产研究单位和技术推广站,向稻区农民示范推广。他的建议很快被采纳。《湖北日报》、《湖北科技报》、《光明日报》、《科学报》、《人民日报》(英文版)、《长江日报》、《湖南日报》和《瞭望》、《科学与人》、《人物》等杂志以及有关宣传部门,对倪达书的事迹和稻鱼共生理论,先后作了宣传报道。这样,中国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生产技术革命,就在倪达书的推动下蓬勃开展起来。
1984年,农牧渔业部组织由四川省水产局牵头,由北京、河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17省、市、自治区承担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项目,由倪达书等6人任该项目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大面积推广。到1986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超过100万公顷。
本文资料来源于张晓良科学网博客《倪达书与稻田养鱼(水生所所史拾零十五)》以及《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第二卷)——倪达书传》(汪建国著)。文中图片均来源于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张晓良科学网博客《倪达书与稻田养鱼(水生所所史拾零十五)》有网友题诗留言:谁承倪老昔夙愿,再现鱼儿醉稻香? 谨以此缅怀倪老先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