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考船的发展看水生所的变化
水生所尽管是从事淡水生物研究的,但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却没有一条可在江河湖泊采集标本的科考船只。直到1955年在鄂城的梁子湖建站时,才搞了一条在水上采集的由两人驾驶的很小的机动船,取名“梁子号”。1957年,从上海水产渔业公司调来一条原海军退役的扫雷艇,名叫“717”号,到水生所修理后,取名“水生号”。1959年由青岛海洋研究所先后调来两条破烂不堪的船只,也很小。一条叫“海鸥”,原系外国资本家在海上垂钓的游艇,我所修理后取名“水生2号”,排水量只有48吨。另一条叫“海燕”,是日本鬼子侵略我国时,在辽河一带使用的炮艇,来所后将它脱胎换骨似地改装修理后,取名“水生1号”,排水量也只有百吨左右,马力也只有135匹。1977年为了在丹江水库以下的汉江江段的考察任务,从郧西县水产部门买了一条木质的也是很小的机动船。随后在湖南省的岳阳地区买了一条排水量只几十吨的基本报废的水泥驳船,经修理后,作趸船使用,这样一来,我所当时共有船只四条。在“家大业大”的情况下,就势必需要有自己的固定的专用码头,尤其是在武汉市这样大的水运码头非常发达的城市中心,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到处打游击式的挂靠在人家的船码头上了。于是,所里才向武汉市政府提出申请建造水生专用码头的报告,市码头管理所非常支持,根据我所船只小船员少的特点,很快就在市区中心地段汉江的江汉一桥上首右岸(南岸)的一块宝地划给我所建水生专用码头,现今汉阳琴台大剧院的汉江边,就是我所的船舶码头——水生专用码头。
1957年6月,曹文宣(左)在梁子号船上
1957年7月,水生所梁子湖工作站部分人员及武汉大学来实习的部分大学生
中科院对水生所在梁子湖的工作很重视,配备一艘带帆的机动船,取名“梁子号”
陈佩薰在“梁子号”上留影
我所船只的来源,开始尽管都是从报废的边缘弄来整理、改装、修理后参加工作的,船只的排水量都不大,马力又小,又没有什么设备,根本就不象什么科考船只。然而,它们都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
水生2号,因为它排水量小,吃水又浅,所以它多在宜昌及其以下江段的系列科考任务。在调查产卵场时,在宜昌南津关,两年内,在南津关左岸右岸各丢一口锚,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南津关产卵场现场考察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配合葛州坝的建设,为了保护中华鲟,为了过鱼设备的建设与否,我所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过鱼设备可不建的科学依据,被有关部门采纳,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水生1号排水量稍大一点,吃水也深一些,因此,它多在长江中下游,干支流,通江湖泊及内河,如鱼苗采集、鱼类区系,南水北调东线考察,为了跟踪鲥鱼,冒着很大风险进鄱阳湖过南昌,由赣江到丰城、樟树等地。在考察白鱀豚时,为了观察其生活习性,有时需日夜停泊在荒郊野外,远离城镇港口码头的孤滩。为了能捕到白鱀豚,除跟踪或定点观察外,还多次组织赤壁、洪湖、石首等县市的渔民几十人和十多条船只,庞大的捕捞队,浩浩荡荡为跟踪为追寻白鱀豚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的江段,以巡逻湖北、湖南交汇处的洞庭湖口上下江段为重点,曾在此处捕获到“联联”“珍珍”两条白鱀豚。另一次在洞庭湖口一下就围捕到20多头江豚,并用围网从水上将其运抵赤壁。以上这些成就的取得,上船工作的科研人员确确实实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等各方困难和工作中的各种艰辛,首先是船小人多,不论是酷暑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工作不结束,谁也不离船。尤其是有次去上海,船上只有18个铺位,可是上了三十一个人,没有办法,只得挤着,人多时间又长,武汉到宜昌,武汉到上海,来回往返,花时一个半月,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
1979年,中外学者乘“水生一号”在长江开展白鱀豚生态考察,图中船名“水生一号
水生2号调查船
1978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课题组副组长刘仁俊等科研人员乘坐水生所科考船“水生二号”
到了八十年代,国家根据野外考察的需要,拨款给水生所,按照野外考察的需求,按照科研的要求,自己设计自己监督施工、建造了设备比较齐全,现代化要求较高、马力和排水量都比原来船支要大得多的科考1号,科考2号,科考3号取代了老水生1号,水生2号,水生3号。特别是水生趸船,在江汉一桥上下左右四个码头,就我们水生趸船漂亮。
我所船只除了完成自身的野外科考任务之处,还参与完成其他任务:
1、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建院初期,运输有困难,需我们船只去湖南,由水路帮助拖运木料回武汉,我们自然大力支持。
2、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科学院由北京到湖北的潜江、沙洋农场建立“五七”干校,有大批物质和生活用品需要我们在武汉地区帮助转运。当时我们克服困难,从汉江由水路帮他们转运各种物质到潜江的红旗码头。
3、为了同武汉市有关单位搞好协作关系,帮石油公司拖油驳去洪湖的龙口码头;帮东湖养殖场从蕲春运大量鱼种回武汉。
4、所内的外事活动,主要是接待外宾,首先接待的外国客人是瑞士的豚类专家。当他在洪湖新堤江段发现白鱀豚时,很高兴地说:中国好,中国政府好,为科研所配置了考察船。随后接待的是英国客人、法国客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日本来过两次,一次大概是搞水生物研究的,另一次是搞豚类研究的。
5、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而且多次参加。然而尽管我们船都不大,而且也不漂亮,又不快,但每次都是作为指挥船或观礼船,上船的多是省市领导,至少是体委的领导。1993年武汉首次国际渡江节,上科考1号观礼的是国防部长迟浩田,上科考2号的是水利部长钱正英,钱部长还从科考2号上下水参加横渡。
以上所述,就是水生所的科考船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始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从这个侧面的发展,说明水生所的巨大变化,说明我们的科研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科学发展了,国家的发展希望就更大了,更快了。
科考2号水生生物考察船
(刘尚新作于2010年6月17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