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揭示三角褐指藻质体中的脂质代谢网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作为硅藻研究最常用的模式种,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富含中性脂(主要是甘油三酯,TAG),能合成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岩藻黄素,可在户外进行开放式大规模养殖,极具开发价值。目前,三角褐指藻已获批进入国家饲料原料目录,展现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异鞭藻门(heterokonta)的种类,三角褐指藻属于二次内共生生物,其叶绿体(通常称为质体)具有四层膜。从外至内分别为,叶绿体内质网膜(cERM,源自于寄主内膜,与细胞核的外膜相连)、周质体膜(可能来自于内共生生物的细胞膜)及叶绿体外膜和内膜(来自内共生生物的叶绿体膜)。复杂的膜系统和结构,赋予了三角褐指藻质体更多的功能和新的代谢路径。 

  然而,由于硅藻质体的特殊结构,尤其是质体外膜与核膜交联且与线粒体紧密接触,导致无法分离获得纯的质体,进而难以全面解析硅藻质体的功能。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晗华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改进的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三角褐指藻中分离出了高纯度的质体,并从中鉴定出了2850个蛋白质。基于获得的质体蛋白质数据,他们重构了三角褐指藻质体的代谢网络,发现硅藻质体具有完整的糖酵解路径、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糖酵解替代途径)及脂质合成和分解代谢路径等 

  众所周知,在植物和绿藻的细胞中,除磷脂酰甘油能在内质网和叶绿体中合成外,所有磷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都只在内质网合成。糖基甘油酯,即单半乳糖甘油二酯、双半乳糖甘油二酯与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则在叶绿体内合成。胡晗华研究员团队的研究表明,三角褐指藻所有脂类包括TAG的合成都限定在具有四层膜的质体中进行,其中TAG的合成既可发生在质体内,也可发生在最外层的cERM 

  研究还发现,三角褐指藻细胞长链酰基辅酶A的合成、脂肪酸的延伸和去饱和等均在质体中进行。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荧光蛋白标记技术,确定了近30个与脂类代谢相关蛋白质在质体中的精确定位,发现C16:1脂肪酸C16:4脂肪酸系列去饱和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外膜,而C18:1脂肪酸C20:5脂肪酸的所有反应在cERM上进行。研究结果为理性设计三角褐指藻的脂质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是在胡晗华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613191751117)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075GJHZ2022014MI)等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以“Proteomes reveal the lipid metabolic network in the complex plastid of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题发表在The Plant Journal杂志上,文章链接为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6477  

三角褐指藻脂质代谢网络模式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