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在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小龙虾,现已成为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淡水虾类。中国作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养殖国家,2023年其养殖面积达到2950万亩,产量达316万吨,养殖业产值近千亿元。克氏原螯虾创造的巨大商业价值刺激了其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工繁育技术,克氏原螯虾苗种仍主要来源于千家万户池塘和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的自繁自育。目前,在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过程中,由于雌性和雄性克氏原螯虾的性腺发育程度不同步,两性交配后雌虾通常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并产卵,导致亲本培育时间长、亲本死亡率高,引发苗种大小差异悬殊、种内竞争激烈、苗种产量低的严重问题。因此,成熟亲本的遴选成为解决克氏原螯虾性成熟时间不同步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的前提。
副性征是动物性腺成熟时出现的重要的形态变化,其多为外在形态。明显的外在副性征是判别成熟亲本的重要依据。已有研究表明雄性克氏原螯虾的副性征是第1、2对腹肢(交配器官),暂未有关于雌性克氏原螯虾的副性征的研究报道。因此,探究雌性克氏原螯虾是否存在外部副性征以及副性征与卵巢发育程度的关系是急需阐明的科学问题。
近期,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渔业生态学研究团队通过定期的野外采样发现,雌性克氏原螯虾尾肢的白色斑块是其副性征,并通过白色斑块的变化规律(白色斑块的分布形式、覆盖度、密集度),可以准确判定雌性克氏原螯虾的卵巢成熟状态(准确率达86.36%)。
该研究明确了克氏原螯虾副性征的变化规律,并首次提出了基于外部特征判别雌性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分期的定量指标,为克氏原螯虾成熟雌性个体的快速判别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克氏原螯虾人工集约化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近日该研究以“Changes in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red swamp crayfish (Procambarus clarkii) and relationship to ovarian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intensive breeding of seedlings”为题在线发表于Aquaculture(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156)。水生所博士研究生覃丽蓉为第一作者,李为青年研究员和张堂林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3YFD2401802,2019YFD0900304)、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BA230)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4006173?dgcid=coauthor
图 1. 克氏原螯虾形态学指标与其卵巢发育时期的Kendall相关性热图
(注:配对比较使用颜色梯度表示,蓝色表示正相关,红色表示负相关,白色表示没有相关性(叉字形记号“×”P >0.05;*P <0.05,** P <0.01,*** P <0.001)。具体的R值显示在方框里。缩写解释:AL,腹环沟长度;BW,身体宽度;W,体重;CL,头胸甲长度;WW,相对体重的尾肢内容物重量;WC,白色斑块覆盖度;OS,卵巢发育分期)
图2. 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克氏原螯虾尾肢的白色斑块变化规律
(注:外肢:A和B是1-3期,C和D是4期,E和F是5期,G和H是6期,I和J是7期;内肢:a和b是1-3期,c和d是4期,e和f是5期,g和h是6期,i和j是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