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等单位联合国际顶尖学者发文呼吁加强受水电大坝威胁的濒危鲟鱼保护

图1 全球范围内的濒危鲟鱼种类以及大坝对鲟鱼数量的影响

鲟鱼是一类古老而又珍稀的物种,是分布于北半球很多大河和临近海域中的大型鱼类,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超过2亿年。遗憾的是,目前世界上的20多种鲟鱼均处在濒危或灭绝的边缘,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我国特有物种白鲟灭绝。

长期以来,鲟鱼的濒危机制与保护措施深受全球鱼类学研究者的关注。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大河中水利设施的兴建,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调控和清洁能源,同时也对包括鲟鱼在内的水生生物的洄游习性带来了显著不可逆的影响。一些鲟鱼的野外数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引起了相关国家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最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的学者联合美、德、意多国鲟鱼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了题为“借鉴中国经验,拯救受水电大坝影响的濒危鲟鱼”评论性文章,针对欧洲、北美以及我国鲟鱼的野外生存现状及其受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文章指出,全球鲟鱼的濒危与设施建设、过度捕捞、航运和沿岸带围垦等人类综合活动有密切关系。然而,目前在鲟鱼繁殖洄游的路线上建立的各类水利设施,鲟鱼河流的各类高坝均未设立鱼道。同时,针对“目前短期内难以对大型河流干流上的水利设施进行拆除的前提条件下,如何对鲟鱼进行有效保护”这一命题,文章提出了若干综合举措河流全面禁捕,长江十年禁渔是可以被世界其他国家借鉴的;水电站生态调度,以解决坝下水温和水流等问题,缓解大坝的生态影响,优化鲟鱼繁殖条件;改善或营造产卵场利于受精卵藏匿和孵化、防止敌害鱼类捕食,以提高存活率;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对低坝,可优先考虑旁通道或鱼梯等过鱼设施。以上多措并举,鲟鱼的濒危状况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此外,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占比正在逐步扩大,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新能源将逐步替代水电,河流将逐步重回自然奔流的状态。毫无疑问,只有河流的再自然化才能给鲟鱼未来的保护带来持久的希望。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709-4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