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同济大学刘占举教授做客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

刘占举教授作报告

9月23日上午,同济大学刘占举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题为“髓系细胞在肠道炎症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4年第22期。

髓系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细胞不仅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广泛参与肠道免疫屏障的维护和对病原体的清除。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肠道黏膜屏障的免疫稳态失衡及食源性抗原可能是其原因。此次报告深入剖析了髓系细胞,包括中心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在肠道炎症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和免疫调节机制,系统充分的阐述了炎症性肠病的各类型(包括UC和CD等)和肠黏膜炎症各阶段涉及的免疫细胞激活和功能,深化了我们对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刘教授团队还采用GWAS分析了中国人IBD的易感基因,建立了多个小鼠突变体肠炎模型,分析肠炎发生中髓细胞的功能,还采用代谢组学来分析了潜在能够改善IBD的代谢物富马酸及改善病症的分子机理,为抗炎药物研发和靶向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叶梅教授到会交流。与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对免疫机理、代谢物的药物研发、肠炎病理等与刘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且对肠炎的小鼠模型和斑马鱼模型的比较进行了提问。

刘占举,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IBD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占举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后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任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AOCC)主席、中华消化病学会生物样本库与转化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此外,还担任中华炎性肠病杂志、J Dig Dis副主编及Postgrad Med J编委,已在Nature Genetics,Cell Rep Med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10余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