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科艺交融——纪念藻类学宗师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
图1 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6年度“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我国藻类学的奠基人、国际著名的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
饶钦止教授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市,1920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2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生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兼课,1931年晋升为副教授,1932-1935年先后在美国密执安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图2), 1935年下半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的生物科学研究博士后奖学金,先后在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和华盛顿大学海洋实验室、哈勃肯斯海洋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学海洋研究所从事藻类学研究工作(其间发表13篇论文)。 1936-1950年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1961年至1981年任水生所副所长,并先后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洋大学)等大学教授。
饶钦止教授生前曾是国际藻类学会和国际湖沼学会会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藻类学会创始人之一并曾任该两学会的理事、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植物分类学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的编辑、主编或名誉主编;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湖北分会顾问;东湖书画院院士;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副主席。他的科学著作和科研成就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香港求是科学基金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饶钦止教授被公认为中国藻类学的奠基人,从1928年开始研究藻类,走过了七十年漫长的科学生涯;博大精深的学识和超凡的学术建树,成为我国藻类分类学的一代宗师,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藻类的大多数门类。仅在中国的藻类植物中,他就建立了10个新属,618个新种或变种,一个新科。他和同事、学生一起采集收藏的标本达3万余号,他主持建立的藻类标本室,在亚洲首屈一指,享誉全世界。他所在的研究室是全国淡水藻类的研究中心,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藻类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藻类学工作者近500人。
饶钦止教授一生恪守“锲而不舍”的古训,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于科学研究,造诣之精深,成就之卓著,令国内外学者敬佩。特别是在藻类分类与系统发育诸多领域的学术成就,无不为国内外藻类学界普遍认同和赞许。早在1935年发表的《四川的双星藻科》,成了该科分类学的经典文献。1941年,他在嘉陵江发现两种淡水褐藻,是世界上关于淡水褐藻的最早纪录,几乎比国外学者发表同类报告早30年。饶老1934年在美国发表他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就是中国鞘藻研究(New Oedogonia collected in China),他在鞘藻目的研究中有独到之处,不仅纠正了以往几代人的许多混乱与疑义,还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分类系统。美国藻类学元老泰勒教授(Prof. William Randolph Taylor)为此撰写专文倍加赞赏。认为这是“藻类学上的一项重要贡献”。饶老历经53年对我国双星藻科的研究中,记录了11个属,347个种,占全世界该科已知种数的41%。对其中9个属重新作了描述,首次阐明了接合孢子囊出现与否在生物进化与本科植物系统分类上的科学意义。饶老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绿球藻目和四胞藻目的根本区别,即绿球藻目只有在孢子形成过程中的分裂,而四胞藻目则有真正的植物性分裂,进而纠正了许多学者原以为绿球藻目是丝状绿藻和更高等藻类的祖先的错误观点,为藻类植物系统演化的重要问题作出了清本正源的贡献。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一些著名藻类学家都用饶姓命名新种。如美国藻类学家提费尼教授(Prof. L.H. Tiffany)1937年将他发现的一种鞘藻新种命名为饶氏鞘藻;德国的藻类学家克里格教授(Prof. Kriegor)1940年将他发现的一种双星藻新种命名为饶氏双星藻;中国藻类学家黎尚豪1944年将他发现的一种水绵新命名为饶氏水绵;中国藻类学家樊恭炬教授1964年将饶钦止在1941年在重庆北碚的嘉陵江边发现并命名的绿藻纲中的空盘藻科(新科)、空盘藻属(新属)及草绿空盘藻和泡状空盘藻(两个新种)一并改命名为饶氏藻科,饶氏藻属,饶氏藻和泡状饶氏藻,这一建议已被国际承认和采用(图3)。此外,用他的姓氏命名的还有胶须属的饶氏胶须藻等多种。
图3 饶氏藻的生境和显微照片
1941在嘉陵江的“碚”上,还发现两种褐藻和四种红藻。其中,很值得重视的是属于褐藻的一新种河生黑顶藻(Sphacelaria fluviatilis Jao)和属于红藻的一新变种美舌藻狭形变种(Caloglossa leprieurii var.angusta Jao)。黑顶藻属在褐藻门分类系统中是一较高级的属,不但种类多,分布也很广;但以往未见淡水种类的报道。后来河生黑顶藻先后于1975年汤普森博士(Dr. R. Tompson)和1978年蒂帕诺博士(Dr. P. Timpano)在美国密执安州的吉尔湖(Gull Lake)中发现。至于美舌藻这种红藻,虽有生长在热带山溪中的记录,但绝大多数藻类文献中都确认它是生长在河口半咸水中的藻类。这两种藻类,特别是前者,不可能是在近代从海洋中传播到远离海洋的淡水水体中去的。饶钦止根据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Prof. A.W.Grabau)在他的名著《中国地质史(Stratigraphy of China)》中明确画出四川地区在二叠纪中期是古海的记载,提出了上述两种藻类很可能是这古海经过多年沧桑巨变后遗留下来的“活化石”的新见解。
图5 绿藻编撰组成员(左)和硅藻编撰组成员(右)
图9 为1935年饶老博士论文中他手绘16个图版中的3个图版
图11 陶冷月与黄宾虹合作的“烟江夜月万顷芦花”图及两副题字。黄宾虹题有“澹月蘆花”篆书,陶冷月题有“考祥兄以生物学专家而兼嗜书画,精篆刻,交友能以诚相见,尤为当世所难得,今秋季主教暨大国画系。因老友□淳先生之介绍,聘考祥为篆刻教授。一见如故,恨相遇之晚。乃成都大学连电聘其去蓉主持生物学系,考祥踌躇难决,商诸冷月,月不欲以私交故而误其学术前程,因劝之归。劳燕东西,能不黯然。赠此月夜雁影图,以誌别,藉留纪念,并希鱼雁常通□□”(□表示难以辨认的字迹)
图12 饶老收藏的一幅黄宾虹赠与的山水画
饶钦止教授生活俭朴,但是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他家学渊源,多才多艺,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他一生酷爱诗词、金石、盆景、根雕与园艺,几乎门门精通。饶钦止出生于书画世家,自幼与水墨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尤其擅长绘画。1927年,因局势动荡北京多所大学纷纷停课,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教的饶钦止应暨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系主任陶冷月之聘教授篆刻(图11)。当时,国画大师黄宾虹在该校兼任中国画研究会讲席(图12),书画名家谢公展、谢玉岑、马孟容、郑曼青等人也在上海执教。饶钦止与他们同台授艺,丹青往来,酬唱不绝。他一生有不少的上乘之作,可与专业画家相媲美,每幅画,既是艺术佳品,又饱和着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山川草木的无限深情(图13,14)。
图13 饶老的部分绘画,镌刻及根雕作品及制作过程展示
图14 饶老89岁高龄在水生所木工间看见工人在锯法国梧桐板材时扔掉的一块板,他便拣了回来,用烧红的火钩烙出“退思斋”三个钟鼎文大字,再经着色处理,清漆出光,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就这样诞生并挂在了他家客厅的墙壁上。
饶钦止教授是一位与世纪同年的百岁寿星。德高望重,浩气凛然。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从不趋炎附势;他一生追求真理,热爱自己的祖国。他出身在一个晚清世代文人家庭,本可依势顺俗步入仕途,但他却摒弃了封建社会荣华富贵的诱惑,矢志于科学救国的理想,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义无反顾。1936年,正是中国遭受日寇侵略,硝烟弥漫之时,在美国留学已功成名就的他,却谢绝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委提供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虽然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仍跋涉于山川荒野之间,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藻类科学而苦苦求索。旧社会,人事纷繁,错根盘节,他虚怀若谷,埋头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每每遭受不公,但他胸怀坦荡,顾全大局,置个人得失荣辱于不顾,始终执着于祖国的科学事业。饶老重庆老家,三代人珍藏丰厚,是一笔可观的家业。1957年,他将数千册、幅古藉、字画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他个人收藏的藻类学珍贵文献,多次有人欲高价收买,都被拒之门外,打倒“四人帮”之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他90大寿之际他将毕生收集的全世界藻类书藉74册和文献资料1648份全部献给了国家。生前他以百岁高龄之年,仍时刻心系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创新,关心年轻一代的培养与成长,关心藻类科学的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饶老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是老一代科学家高风亮节的写照。他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者,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图15 饶老在书房兼画室工作
致谢:1、图片等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张晓良、宋立荣,徐旭东,孙慧,刘国祥,朱欢等
2、参考中科院水生所七十和八十年所庆纪念文集和图册;《饶钦止教授九十寿辰专集》鄂华;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第一卷)2010年科学出版社——《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饶钦止》; 《深切悼念饶钦止教授》;饶钦止收藏的书画以及本人书画等作品图片由饶明泰、饶蕙提供。
作者简介:
胡征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淡水绿藻分类
出处:《生命世界》, 2020, 02: 4-9.(注:因为新冠肺炎,推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