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上海晨报】上海科普大讲坛“大话长江”:一个群“鱼”竞游、江豚嬉戏的未来

  今天的长江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巨大挑战?
  今年开始正式施行的长江十年禁渔令对于长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十年之后,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长江最后一种哺乳动物长江江豚,能否继续“笑傲江湖”?
  7月31日,上海科普大讲坛邀请到了两位长期研究长江大保护和鱼类保护的专家——张先锋和徐军。他们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以线上讲座的方式,讲述了长江“淡水精灵”们的坎坷命运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线上观众共同观看了上海科技馆原创纪录片——中国珍稀物种系列之《长江江豚》。透过真实的影像画面,观众们了解到长江江豚及整个长江水生动物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背脊没有背鳍,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它活泼好动,身体在水中会不停的翻滚、跳跃、点头。侧游时尾鳍的一叶会露出水面,突起的前额,吻部短而阔,配上一双小眼睛和弧线极为特殊的嘴型,它留给人类的直观印象就是憨厚喜人的“微笑”。  
  
  然而,这个在地球上存在了2500多万年,永远带着“微笑”的家伙,如今的数量已经比野生大熊猫还要稀少,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我们可以为江豚和它们的家园做些什么?被人们称为“豚爸爸”的张先锋研究员从长江江豚和白鱀豚的故事讲起,介绍了科研人员在长江淡水豚类保护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其实,白鱀豚“永逝”、江豚濒危的背后是长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他呼吁道:“长江十年禁渔,拯救的不止是鱼,更是为了救人,为了恢复长江生态,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资源。”
   
  我们都知道,人类活动影响鱼儿们的生活。但是,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很难回答。这场大讲坛的另一位主讲人徐军研究员清晰地解答了这个疑问。他曾参与过评估人类活动对全球淡水鱼类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最终被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选用并发表。
  在讲座中,徐军研究员从曾经长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说起,介绍了中华鲟、白鲟、长江鲥鱼、胭脂鱼等长江特有珍稀鱼类,以及半个世纪前丰富的长江经济鱼类资源。
  近年来,长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竟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人类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评估人类的影响?人类怎么做才能挽救“长江无鱼”的现状?徐军研究员也在今天的讲座中就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讲解。
  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主办,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承办。目前已举办167场,邀请到344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