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角

【中国科学报】赤水河畔,珍稀鱼类增殖放流

   

  赤水河增殖放流现场。李思辉/摄 

  本报讯(记者李思辉)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在贵州省赤水市赤水河开展增殖放流,放流珍稀特有胭脂鱼2000尾、岩原鲤5000尾。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是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鱼类以及4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所研究员曹文宣,水生所研究员刘焕章、副研究员刘飞等三代科学家,30多年接力开展赤水河生态保护研究,持续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2017年,赤水河率先开始“十年禁渔”,成为其后长江全流域禁渔的先声。

  赤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禁渔以来,赤水河生态保持良好状态,鱼类资源量已恢复到2017年禁渔前的1.95倍,鳗鲡、胭脂鱼等消失多年的珍稀鱼类重现身影。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赤水河,云贵川等省份已经建立联合保护机制,由水生所提供技术支持,不断织密司法保护网络,赤水河流域基本实现野生鱼“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得到较好落实。

  当天,除了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外,水生所还与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共同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与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了《赤水河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修复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报》 (2023-08-16 第1版 要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