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关于真骨鱼类全基因组加倍后重复基因进化的研究引起关注

  基因和基因组加倍在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70年,Ohno提出脊椎动物进化早期的两次基因组加倍导致了脊椎动物基因组大小和复杂性的增加,同时也为脊椎动物的进化多样性提供了基础。大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显示,真骨鱼类还经历了第三次基因组加倍,这一加倍被称为鱼类特有的基因组加倍。然而,在物种形成过程中重复基因伴随着特异的保留或缺失。201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对五种真骨鱼类中经过鱼类特有的基因组加倍后产生的1500个发生重复的基因家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重复基因的保留和缺失在这五种鱼类中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人员从斑马鱼、三刺鱼、青鳉、红鳍东方鲀和斑点绿河豚的23155个基因家族中,使用基于拓扑结构的方法,鉴定到1500个发生加倍的基因家族。其中,90.4%的基因家族显示出特异的保留或缺失,而9.6%的基因家族同时保留了所有的拷贝。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物种中不同基因的保留与其所处的系统发育位置以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有关。这些结果说明,特有重复基因的保留和缺失在真骨鱼类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重复基因的缺失在特有的真骨鱼类加倍后的几百万年持续发生。这一过程可能与真骨鱼类的多样化密切相关。本研究还以Hox基因为例,详细介绍了Hox基因家族在真骨鱼类中的保留与缺失。 

    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InTech出版社出版的Gene Duplication一书中,题为Duplicated Gene Evolution Following Whole-Genome Duplication in Teleost Fish (Chapter 2)。目前,该书所有章节的下载总量达57447次,该文章下载量达3005次,列所有21个章节的第3位。文章链接http://cdn.intechopen.com/pdfs-wm/21907.pdf

真骨鱼类多样化过程中重复基因特异的保留和缺失。 

 *:保留所有拷贝,**:保留其中一个拷贝,***:丢失所有拷贝。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