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关于蓝藻的蛋白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蛋白基因组学(Proteogenomics)利用蛋白质组学数据,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联质谱数据, 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对基因组进行注释。蛋白质组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对基因组序列的重新注释、发现新基因,还能系统发现蛋白质特有的翻译后事件(如翻译后修饰和信号肽等)。随着基于串联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蛋白基因组学已成为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学科组与李涛学科组合作,对模式蓝藻Synechococcus sp. PCC 7002的蛋白基因组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蓝藻也称蓝细菌, 是一类产氧的光合自养生物, 分布广泛, 对整个生物圈意义重大,是目前研究光合作用的模式生物之一。该研究综合采用了最新的基于蛋白和肽段的分离技术以及高分辨质谱分析技术,通过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超过92%的预测的编码基因, 校正了38个预测的编码基因并且发现了118个新基因。尤为重要的是,利用蛋白质组数据,实现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系统全局发现,大规模鉴定了23种不同的翻译后修饰,其中绝大多数修饰是首次在蓝藻中发现。进一步研究表明,参与蓝藻光合作用的大多数蛋白具有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在不同的生长和处理条件下会发生动态变化,提示这些修饰在光合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附图)。以上研究结果为蓝藻基因组的深入解读及其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深入研究蓝藻光合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该研究还建立了较完整的蛋白质基因组学研究和分析流程,可适用于各种已经测序的原核生物, 并成为其中一项标准的注释流程,成为解读基因组及其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该研究成果“Proteogenomic Analysis and Global Discovery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Prokaryotes”已经在线发表在十二月十五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文章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4/12/10/1412722111.long 

 

  蓝藻 Synechococcus sp. PCC 7002的光合作用系统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