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韩国国立公州大学GwangHoon Kim教授到访水生所

 

  GwangHoon Kim教授作学术报告 

     727日上午,韩国国立公州大学GwangHoon Kim教授应邀到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为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带来一场题为“Gene expression of the stolen nuclei of cryptophyte in the kleptoplastidic ciliate Mesodiniumrubrum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Dr. Kim从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rubrum,一种纤毛虫)摄食隐藻所获得的外源性细胞核可以在体内进行基因表达的现象着手,着重阐述了红色中缢虫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其食物泡内的隐藻细胞器来完成,并提出这种质体抢劫(kleptoplastidy)”可以作为一种模型以研究光合作用细胞器的实时合作机制。为了破译这种内共生体的基因控制,Dr. Kim等应用焦磷酸测序方法获得红色中缢虫和全沟藻(Teleaulaxamphioxeia,一种隐藻)的表达序列标签,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含有15,654条引物的寡核苷酸芯片,以对摄食了全沟藻的红色中缢虫开展时间序列基因芯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隐藻的细胞核和质体在纤毛虫体内可进行五到六次分裂,并且它们的分裂与宿主细胞不同步。在被摄食13周后,隐藻的细胞核在宿主细胞内转录仍很活跃,纤毛虫大约有20%的转录本来自于“被扣押”的隐藻细胞核。此外,研究还发现这种隐藻细胞核在纤毛虫体内发生了大量表观遗传修饰:大量与光合作用的光暗反应、叶绿素同化及DNA甲基化相关的基因发生了非常一致的上调表达。报告最后提出,红色中缢虫的“质体抢劫”很可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细胞嵌合,而不是基因水平上形成永久内共生质体的早期演化。在场师生就这种有趣的内共生现象与Dr. Kim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Dr. Kim一直致力于微藻与大型海藻的疾病防控研究,以及与微藻的伤口愈合,性分化,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相关的问题探讨。其研究领域包括综合组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工程研究等等。此次应邀到访水生所,旨在与水生所同行就微藻培养过程中原生动物与真菌的污染防控等问题展开协同研究,并洽谈双方合作事宜。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