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昆明植物所黄俊潮、海洋所王广策应邀到水生所进行学术交流

  8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研发中心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黄俊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广策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Astaxanthin synthesis in Chlorella zofingiensis” 、“藻类对非生物胁迫因子的响应机制”的学术讲座。

  黄俊潮研究员从虾青素的定义和功能入手,指出虾青素是一种红色酮化类胡萝卜素,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生理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等多个领域。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pluvialis)和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因具有高产虾青素的特性而具有很高的商业应用价值。这两种藻具有独特的合成和积累虾青素的机制,黄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比两种机制,找出了影响Chlorella zofingiensis虾青素产量的关键基因β-胡萝卜素羟化酶(CHYb)和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BKT),并通过定点突变CHYb基因提高了Chlorella zofingiensis中虾青素含量。该团队进一步利用转基因技术将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BKT)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CHYb)转入拟南芥和番茄,分别获得了产虾青素的拟南芥和番茄植株,该技术为高等植物产虾青素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王广策研究员从当前我国海藻研究的现状着手,指出我国海藻产量近年不断提高,并指出影响大型海藻产量的主要因素为抗逆性状和生长速度,其中大型海藻的主要抗逆性状包括来自干出失水、高盐、高光强、高温和低温等环境胁迫因子的抗生理性影响。王广策研究员团队通过研究大型海藻失水时的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代谢通路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浒苔在逆境和复苏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响应机制,认为其在失水期通过降解淀粉,产生的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大量合成NADPH和RNA等来抵抗失水逆境并为复苏期的蛋白合成做准备。另外,王广策研究员也介绍了产虾青素藻株的抗高光机制,认为在高光强条件下添加乙酸盐和CO2能促进乙醛酸循环途径合成更多的虾青素前体,可以提高虾青素的产量。

  水生所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认真听取了报告,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二位研究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黄俊潮研究员一直致力于植物和藻类基因工程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单细胞绿藻虾青素代谢调控机制研究、以植物为细胞工厂生产虾青素的代谢工程研究和微藻脂肪酸和油脂合成调控研究。王广策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海洋藻类分子生理学、分子育种学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方面的研究。二位研究员此次到访水生所,旨在增加同行交流促进双方合作。

黄俊潮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王广策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报告会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