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揭示鱼类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

  鱼类病毒病的爆发与流行是我国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最重要威胁之一。与哺乳动物类似,鱼类抗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反应系统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系统来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应系统是在生物体演化出来的、对抗病原体感染的古老防御系统,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到人类都得到高度发展,是生物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线。而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从有颌类动物才开始演化起来。鱼类作为较原始的有颌类动物类群,其获得性免疫系统在许多种类才刚刚得到演化发展,因此,鱼类对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往往不显著、免疫记忆也相对较弱。对防治鱼类病毒病所采取的预苗接种策略,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经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鱼类抗病毒感染,相对于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就尤为重要。此外,鱼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爆发性死亡,一般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1-2周内,而这正是天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阶段。所以,在阐明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以天然免疫反应负调控因子作为分子靶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鱼类新品种,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低氧生物学学科组先期通过病毒感染后的转录组分析,筛选到鱼类受病毒感染调控的一系列因子。他们利用模式鱼类——斑马鱼,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分析了这些因子在鱼类抗病毒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7通过抑制RLR信号通路,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Zhu et al., FASEB Journal, 2020; 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3通过阻止irf3的磷酸化,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Zhu et al., FASEB Journal, 2020);脯氨酸羟基化酶phd3通过阻止irf7的入核,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Yu et 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 E3泛素连接酶fbxo3通过催化irf3 irf7K27-连接的泛素化,导致它们的蛋白降解,从而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Li et 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体内证明:信号通路中重要转录因子p65是鱼类抗病毒反应所必需的重要因子(Ouyang et al.,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有趣的是,在稳定的养殖条件下(比如:环境相对稳定、食物充足等),这些因子缺失(prmt7, prmt3, phd3, fbxo3p65)的斑马鱼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其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正常。因此,他们筛选和鉴定到的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可作为进一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毒经济鱼类新品种的候选靶标。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蓝色粮仓“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