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水生所举办“一带一路”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国际培训工作坊

4月20至22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主办了“一带一路”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国际培训工作坊。来自中国、塞尔维亚、印度尼西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0余个国家的46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开幕式上,水生所副所长徐军、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亮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罗劬侃分别致辞。作为本次国际培训工作坊的发起人、水生所项目副研究员王培主持开幕式并负责协调室内授课和野外实习等各环节。

本次国际培训工作坊邀请了水生所吴振斌研究员、张鹗研究员、毕永红研究员、邱东茹研究员、武汉工程大学李思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旭波教授等7名教员分别以“Constructed Wetland and Aqua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On ‘One Belt and One Road’——Species explora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Algae in karst area”、“Carbon cycle: aquatic dissolved organic (DOM) and carbon emission”“Geobiome: Bacterial metabolisms,floc-form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municipal sewage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Karst Water Flow System and Pollution”“Karst Aquatic Ecosystem and Carbon Cycle”为题对学员进行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的室内授课。来自摩洛哥、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利比亚、斯洛伐克和泰国的9位学员分享了本国在岩溶区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研究方面的典型案例。

野外实习期间,王培项目副研究员以武汉东湖为例,介绍了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中以藻类和沉水植物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者对岩溶碳汇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岩溶区水体富营养化对沉水植物群落演替及碳汇潜力的影响;沉水植物群落在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增加碳汇的重要生态功能。

培训期间,学员们参观了水生生物博物馆和白鱀豚馆,郝玉江副研究员以“Progr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Conservation of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为题介绍了我国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的工作。此外,学员们还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感受了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楚国文化。

本次工作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培训班(为期14天,分别在北京、武汉、桂林开展培训)与中国—斯洛文尼亚(中国—中东欧国家)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半月行(被列入中关村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未来伙伴网络专项“岩溶水生态系统惰性溶解有机碳来源解析(项目编号:075GJHZ2023030FN)”的支持。

本次国际培训工作坊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这一国际性平台,向“一带一路”沿线岩溶国家传播了岩溶水生生态系统与碳循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增进了各参与国岩溶学者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务实合作,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岩溶国家的国际合作对比研究,提升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水生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能力,助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水生所副所长徐军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罗劬侃致辞

开幕式现场

培训现场

野外实习

泰国学员分享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