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研究员做客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

赵方庆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研究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4年第8期。

测序和多维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生命科学进入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量巨大且增长迅速,迫切需要更高效的统计模型和算法工具来挖掘和解读这些数据,从而为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致病机理以及有针对性的药物研发工作奠定技术基础。赵方庆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技术领域近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该团队基于纳米孔RNA可编程实时测序技术进行了研究,构建并优化了基于纳米孔技术的环形RNA建库、测序流程,结合新开发的CIRI-long算法,可实现环形RNA的准确识别和全长重构,该方法为环形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工具。团队还提出了胞外小囊泡组学异质性高通量追踪技术SEVtras。通过建立胞外小囊泡异质性追踪算法,并引入胞外小囊泡分泌活性指标,以细胞外尺度描绘了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活动状态。团队将该算法应用于现有的大量单细胞数据集中,系统地描绘了不同类型细胞分泌胞外小囊泡的异质性谱系,发现淋巴细胞的胞外小囊泡分泌活性与胰腺癌侵袭密切相关,可作为肿瘤早期的有效预测指标,为临床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赵方庆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最新研发的一种基于微流控和断层扫描的空间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技术。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报告并就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技术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赵方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现任中国生物信息学会基因组信息学专委会主任、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主要致力于建立高效的算法模型和实验技术,探索人体微生物与非编码RNA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以期解析它们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等项目。近年来,在CellGut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等刊物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其中十余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