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主要参与的“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6月5日,“长江模拟器研发及其应用” 入选“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负责研发长江模拟器的生态环境板块。此前不久,该成果曾入选“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生态环境十大进展遴选由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和高校科研机构广泛推荐,经全国学会初评和两院院士终评确定。
图1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证书
长江模拟器,是指以长江流域为对象,以流域水循环为纽带,将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相耦合而研发的流域模拟系统及科学装置。长江流域模拟器强调长江上、中、下游以及湖库-岸线-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强调长江洪水防御、水力发电与水生生物保护等的联合调度,强调长江流域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具有“监测—模拟—评估—预警—决策—调控”一体化功能。
图2 长江模拟器
2019年水生所王洪铸研究员主持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项目四“长江经济带干流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与应用”课题四“长江经济带干流岸线生态修复与调控关键技术” (参加单位:精密测量院、长江航道整治中心、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课题负责研发其中的生态环境板块,该板块包括:水文-水动力-食物网模块(王洪铸、高文娟、班璇等)、岸线质量评估模块(王丁、梅志刚、范飞等)、面源污染模块和景观配置模块(张亮、宋春雷、李思思等)、修复技术及示范(周巧红、李明、程飞、邱东茹等)。
图3 长江模拟器-生态环境板块
长江模拟器生态环境板块,首次提出了面向生物完整性修复和面源污染全面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岸线整体修复方案。1)水文-水动力-食物网模块,可模拟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周年动态、栖息地与中游干流三个江段鱼类资源和江豚数量的定量关系。2)岸线质量评估模块,可反演干流河漫滩时空演变过程。3)面源污染模块,可模拟长江流域面源污染负荷。4)景观配置模块,可根据水质目标确定缓冲带空间优化配置。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系列整体修复建议及方案被相关单位采纳。修复技术应用于陆向岸线复合污染拦截及生态修技术示范工程(地点:宜昌;规模:1.9万 m2)和河漫滩水文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地点:黄石戴家洲;规模:8km)。各模块具体功能详见水生所5月13日报道。
长江模拟器研发为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对提升流域管理水平和创新区域绿色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科学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