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水生所召开

3月31日,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宜瑜院士、朱作言院士、桂建芳院士、魏辅文院士、包振民院士(线上)、陈松林院士、缪炜研究员、胡炜研究员、殷战教授、杨红生研究员、王广策研究员、孙永华研究员、徐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主管业务局领导、武汉分院领导、水生所领导、共建单位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领导代表、学术骨干以及研究所各职能部门等百余人参会。会议开幕式由依托单位水生所副所长胡炜研究员主持,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主持。

水生所所长缪炜在致辞中强调,实验室将深度贯彻"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战略部署,以抢占水产科技制高点为牵引,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布局,提升效率,水生所将为实验室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他表示希望实验室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能够圆满完成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取得更好得科研成果。

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农办副主任赵心刚指出,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在院领导的支持下高效完成重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25年,实验室须继续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高质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使命、职责和重任。

实验室主任徐镇研究员围绕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代表性研究进展、科研成果、人才团队、科技合作与开放交流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方面作了全面工作汇报。杨连东研究员、陶彬彬副研究员、刘兴研究员、鲁蒙副研究员、郭传波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鱼类适应性辐射进化的遗传基础”“新激素SN调控鱼类生殖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鱼类抗逆抗病遗传机制解析与新种质创制”“多倍体鲫复合种生殖机制的新发现与育种生物技术的再创新”“大水面生态渔业多营养级鱼类协同调控与容量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的代表性科研进展汇报。

与会委员对实验室目前的总体情况、2024年所取得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验室历史积淀深厚、基础扎实,研究方向明确,组建以来科研进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针对实验室未来发展,与会委员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围绕国家水产业重大需求凝练重点研究选题与任务;二是要强化跨单位间的合作研究;三是应当重视人工智能等新学科对精准育种和高效养殖的支撑作用;四是要持续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会议现场

陈宜瑜院士讲话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