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史回顾

水生所基建工作回忆

  水生所是1954年从上海迁至武汉的,而实际上新址的规划、基建工作1953年就开始了。50年前的基建概况如何?我采访了当事人赵祯祥。79岁的赵祯祥已退休多年,尽管视力、听力都不大好,可精神矍铄,说话声音洪亮,回忆起自己在水生所从事了40年的基建工作,依然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我祖籍山东,1924年10月生于安徽,读过3年私塾,在粮食行当过学徒。1946我被中央研究院(在南京鸡鸣寺)录用为书记,具体承担誊写公文、刻钢板印材料、收发等工作。当时王家楫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主任,录用时王老给我一张报纸,一张纸,让我抄一段文章,他看我毛笔字写得还可以,就录取了,让我在上海办事处工作。

  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办事认真,踏踏实实,可能因此王老把我要到水生所。1952年底我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即1949年前的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到水生所工作,接着就跟随副所长伍献文先生到无锡太湖蠡园(水生所设淡水生物研究室于此),记得在太湖过了1953年的元旦后,我就跟随伍老到武汉,具体负责划地和基建工作,当时住在汉口胜利街的中南水产处。拿着上级有关批文,我跟随伍老来到武汉大学,受到徐懋庸(时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的接待。徐懋庸拿出一张1:2000的武大地图,在西北角划出一块,作为水生所的新址。现在水生所靠近原水院幼儿园的地方当时是华中农学院的奶牛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7所中南地区综合性大学的农学院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这一块地当时三面环水,状如半岛(现在水生所西区宿舍区,原来是湖汊,1958、1959年水生所修了堤,把水抽干,建了一批鱼池,又修了一条石子路,才与现在的水果湖地区连接起来)。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我拿着有关批文到湖北省建工局,由他们安排设计和施工。中南设计院要资料,我就带人来钻探,还参与设计。在设计三层实验大楼(现为综合楼)时,还有个插曲。当时武汉大学的建筑外形多为宫殿式的屋顶,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采,武大提出希望水生所新建的实验大楼能与武大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为此我们要求设计院更改图纸,设计出现在的屋顶。当时投资是75亿元人民币(系老币,1955年币制改革时1亿元老币兑换1万元新人民币),后增加到105亿元,决算时实际用了100亿元,其中改建的屋顶用了1亿元。1954年初实验大楼开工,当年10月竣工。

  在设计实验大楼的同时,我已拿到了宿舍图纸,由省二公司开始施工。其中1-7号宿舍楼是标准房,不用设计,晒一份图纸就成。1953年下半年1-9号宿舍楼竣工(2008年拆除8、9号宿舍楼,将建设新的研究生公寓楼)。1-7号宿舍楼为什么呈弧状排列?因为当时前面有个小山包,1-7号宿舍楼是围着小山包建的,50年代末修堤、建鱼池,还要把堤扩建成路,需要大量的新土,就把小山包铲平了,再后来就建了篮球场(后拆除,建起了26、27栋宿舍楼)。

  1954年底水生所从上海搬来时,水、电、道路、电话等都通了。记得搬来后的第一个冬天特别冷,东湖湖面结很厚的冰,可以拉着板车过去,水管都冻住了,没办法,只好拿大锤到东湖砸开冰面舀水。

  当时从现在的武大化学系到水生所仅有一条土路,为了运输建筑材料,水生所出资将其修成了石子路。与我们相邻的是水院(1954 年12月,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析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9 年改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 年改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当时这里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两个单位都深感不便,经过协商,由水生所出资,水院出地,在今天的水院建设银行处建了几间平房,称为合作社,供应日常生活用品和副食品等。后来水院要建新楼,经双方协商,拆除了合作社的平房,水院还补偿了水生所几千元钱。

  水生所搬到武汉后,管理部门分为4个组:我是秘书组负责人,定了个副科长,并由行政19级提升为18级;总务组负责人是张灵江,人事组负责人是王胜,器材组负责人是余建平。

  1956年,张灵江负责筹建了10号楼(今车库和居委会使用)、11-12号宿舍楼、工作区的两层红砖墙办公楼(2005年拆除,在原址修建灯光篮球场)和食堂(两层楼,2008年拆除,将建设新的研究生公寓楼),我则开始参与筹建新的实验大楼,当时已获院里批准,设计草图已画出来,7层7000多平方米,后据说是湖北省张体学省长不批准而作罢,因为50年代毛主席来武汉,住东湖宾馆,省里出于安全考虑,不许在东湖周边建高层建筑。1957年我被错划为“右派”,降薪降职,降一级工资,降为管理员。1958、1959年我参与鱼池的建设(位于水生所西区,40多年后填平鱼池,建设宿舍楼,2007年分配给职工)和新单身宿舍的建设(建成后一直被称作“新大楼”,后拆除一大半,在原址建起了研究生公寓,现还剩另一小半)。1959年,我到鄂城县,为水生所花马湖工作站建两栋房,第二栋房子基础刚打好,正下着雪,就又调我到潜江县为水生所的工作站建房,还调了6台抽水机,建鱼类催亲池,建了一栋房,1960年完工。1962年摘了我的“右派”帽子,这一年我筹建了小球藻工厂(后拆除,建起了23-25栋宿舍楼)。1964年我筹建了同位素楼及相连的一排养鱼房。从1962-1964年,我考上了湖北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的政治专修科,边工作边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1966年成解(时任水生所党委书记)带队选点,最后确定京山县,我又到京山筹建水生所的亦渔亦研基地,当地拨了50亩地,我们买了两栋房子、建了两栋房子,还建了鱼池。1970年我下放到南漳县。(此段涉及地名均在湖北省)

  1972年我回到水生所,开始筹建标本楼(现为图书馆楼),一年内竣工。1972年12月,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1973年水生所也响应号召开始挖防空洞,我继续负责,一直挖到1977年。防空洞全长约1300米,里面还有好几个房间,共有3个进出口,1个在标本楼东侧,1个在食堂旁边原开水房处,1个在9号宿舍楼旁。防空洞至今还存在。1977年底防空洞工程完工,1978年又提升我做副科长。

  1978年,盖14-16栋宿舍楼是我经手的。17栋宿舍楼建设稍后,是聂德明负责盖的。当时水生所的水工、电工、木工都集中在一起,我和聂德明共同负责。

  新实验大楼的建设也是我经手的。1980年在张丁楚(时任水生所党委副书记)主持下去广州、上海作调研,之后在张坚(时任水生所副所长)主持下建设,于1985年竣工。新实验大楼建设之初,吸取1956年的教训,我和设计院的工程师专门到东湖宾馆与他们的保卫处长联系,时过境迁,对方也不再坚持“东湖周边不许建高层建筑”的老规定了。1982年,我又参加了湖北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日语专业的学习,一个学期下来,我考了93分的较好成绩,可惜因忙于新实验大楼的建设而没有坚持下去。为什么快60岁的人了,还要学日语?抗战期间我在南京,那几年饱偿了当亡国奴的滋味。我想学会了日语,今后若碰到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日本人,我就要用日语斥责他。

  新实验大楼1985年建成(地下1层,地上7层,2003年又加盖一层,用作学术报告厅),1986年我办理了退休手续,这时我已62岁了。

  1986年水利部委托水生所帮助组建水库渔业研究所,我参与了征地和基建工作,一干又是两年多。之后我应张丁楚(时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所长)之邀,为中国普通病毒保藏中心的基建工作干了约一年。

  1990年,胡传林(时任水生所副所长)要我回所参与白鱀豚新馆的建设工作。我对白鱀豚是很有感情的,1980年白鱀豚“淇淇”来到水生所,开始时养在鱼池里,我根据刘仁俊画的草图,带着一帮民工建筑队,在靠近关桥湖边建起了白鱀豚饲养池。忙到1992年11月白鱀豚新馆竣工,我彻底退了下来。此时我已68岁,从事基建工作40年。

  (张晓良,2003年7月,2008年9月补充)

== 实验室与学会 ==
  • == 实验室与学会 ==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淡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
  • 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
  • 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
  • 中国动物学会斑马鱼分会
  • 湖北省暨武汉动物学会
  •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
  • 中国鱼类学会
== 平台建设 ==
  • == 平台建设 ==
  • “一带一路”海域赤潮数据库
  •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
  • 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
  • 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
  • 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武汉分中心
  • 水生生物博物馆
== 相关网站推荐 ==
  • == 相关网站推荐 ==
  • 中国科学院
  • 农业农村部
  • 科学技术部
  • 生态环境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