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于1950年在上海组建水生生物研究所,成为建院首批15个研究所之一。1954年,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的问题,水生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整体迁移至“千湖之省”的湖北,扎根武汉珞珈山麓、东湖之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出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总动员,提出了科技提升国力,科技创新未来,科技造福人类的总要求。水生所作为水体生命研究的“国家队”,将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国家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好“火车头”,抢占制高点,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淡水渔业和生物资源利用等国家战略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目标贡献力量。
九秩江湖情,一片碧水心。一代代水生所人不忘建所之初“研究水生生物之基本学理,以配合水生动植物生产上之需要”的初心,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在水生态环境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践行“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宗旨。水生所奠定了中国水生生物学基础,引领了中国淡水养殖学发展,开启了中国淡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首次全国湖泊调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开立中国鱼病学,首创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创制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克隆鱼)和第一例转基因鱼……我们砥砺前行、攻坚攀峰。近年来,曹文宣院士首倡“长江十年禁渔”,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举措,成为国际大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独特中国范例;长江江豚种群历史性止跌回升,馆养条件下人工繁育获得世界性突破;揭示银鲫单性雌核生殖成功的演化机制,创建基因组重构等精准育种技术,培育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等系列水产新品种,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大水面生态渔业理论体系既保住绿水青山,也造就了金山银山;非经典生物操纵成功遏制水华蓝藻暴发;废水处理和生态修复让污水臭沟变回碧水青滩;万种鱼类/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诠释物种的多样与演化……从理论到技术,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池塘山川,渔民致富、乡村振兴、大湖控藻、流域治理、污水处理、资源利用,我们践行着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为富强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重要的科技支撑。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水生所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水生所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热忱邀请海内外同仁、青年才俊到水生所指导、交流、学习、工作!
让我们继续传承“开拓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优良所风,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共同书写水生所的美好明天!